认识冯契

冯契原名冯宝麟,1915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诸暨。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3月1日逝世,享年80岁。

1935年,冯契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

建国后,冯契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治教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第五届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

冯契的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著作结集为《冯契文集》10卷本(1996)、11卷本(2015)。

冯契图集
冯契生平
求学经历

冯契6岁入私塾,一年后父亲举债供其读小学。1928年考入浙江省立初级中学(今杭州四中),成绩优异,得到当时校长唐世芳先生赏识,一直资助其直至高中毕业。1931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数学成绩特别突出,老师认为可以免修。曾在校刊上发表数学论文《三等分任意角之曲线解法》、随笔《妄想》及译文《牡蛎生珠》、《摇磨刀石》(译自《富兰克林传》)等。

1935年,参加大学招生考试。先是报考南开大学数学系(奖学金名额),被录取。后又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寒公费生),也被录取(为当年清华新生中的第二名)。冯契最后决定进清华哲学系。

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复学,师从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1941年进入清华大学哲学部学习,导师为金岳霖。1943年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智慧》,后发表于《哲学评论》。

学术评价

美国学者墨子刻(Thomas Metzger):冯契及其弟子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杜维明:上海的一位学者冯契,思考能力强、对中国问题提出了相当突出的见解。……我认为冯契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智慧说”,就是把儒家的修身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

成中英: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及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智慧。

汤一介:冯契的许多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书,我都认真拜读过,对我的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他的那篇刊于《哲学评论》的《智慧》对我启发最大,我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原因之一就是此文对我的影响。……我所比较欣赏的,在1949年之后又两个学者,一个是费孝通,第二个是华东师大的冯契。

晚年生活

1981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冯契成为首批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他成员包括:王玖兴、任继愈、朱光潜、孙叔平、李泽厚、肖前、周礼泉、金岳霖、赵风岐、高清海、黄枬森)。

1985年3月,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在庐山召开,专题讨论冯契所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该书后来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89年,《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出版。这两部著作完整地勾画了两千多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1986年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上、下卷)。1992年主持编写《哲学大辞典》,该书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86—1994)。

冯契担任主编的还有:《中国哲学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国历代哲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真、善、美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后陆续出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后陆续出版)等。此外,他还主持了一些师友的旧稿整理出版整工作,其中包括金岳霖先生的遗著《罗素哲学》、邓艾民教授的遗著《朱熹王阳明思想研究》等。

1995年初,致力于“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与《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的整理修改,直至3月1日去世。

冯契图集
 
版权所有 2015 华东师范大学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