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云、雷、雨;日、月、斗、星;江、山、水、石;路、井、墙、城……

500年前小孩子怎样看图识字?15世纪的中国启蒙教材长啥样?翻开书页,每行八格,左图右文,两相对照。根据现在找到的老版本,这部民间奇书共收录388个字,含306幅图,大部分4字为句,虽不成句意,却部分押韵。

10日起,展期仅10天的“湮没的故事:图文识字课本的传奇” 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图文识字课本,这部《新编对相四言》远远早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欧洲第一本幼儿插图读物《世界图解》。尽管《新编对相四言》并无撰者姓名及最早出版年代,但即便将其置于“杂字”启蒙主流的明代,也要比西方图解早了近两个世纪。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即出现了供儿童识文习字用的蒙学教材,如《史籀篇》《急就篇》等。到了南北朝、隋唐,识字教材分为了两路,一路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们为官方所承认,编法雅驯,士大夫们推崇备至,千余年来影响最大、使用最广;另一路则是主要流传于民间,汇聚百姓日常生活实用中所见所需字词,按类组织编撰而成的非正规识字读本,宋代以后广为流行,统称“杂字”。

专家认为,这类不同于“三百千”的“对相杂字”类蒙书,以平民子弟日常实用为目的,摒除空泛说教,反映灵动的生活色彩,将识字、知识、职业生活融为一体,在传授与农工商有关的实用技艺过程中,成就了一种经数百年历史变迁、嵌入生活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从“天云雷雨”等自然现象,到“竹荷梅柳”等常见生物,从“手脚身眉”等人体器官,到“衣衫鞋袜”等常用服饰,以及“观寺桥亭”等普通建筑,展览以世界上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新编对相四言》出现和发展做了源流追溯。
对于其成书之谜,不少学者做出过考证,如张志公、商伟、唐晓云等。现藏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新编对相四言》为1436年刻本,2015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影印本。

在三大展区之间,不少实体书公开展览。比如,金陵王氏勤有堂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刊行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绘有一幅算盘图,图上画的是“梁上二珠、梁下五珠”的十档算盘,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绘有算盘图的图书。在图文识字的读物中绘有算盘图,说明算盘在明朝初期是民间通行的算具,而不是陌生的新事物。又如清嘉庆年间,京都老二酉堂刊行版本,为旅蒙商人更好与蒙古人民交往,编写出图文对照、满汉同文的识字教材《新出对相蒙古杂字》。

再如,1912年广记书局发行的《绘图中西日用杂字》,涉及涵盖天文、地理、花鸟鱼虫、生活百科,尤其后面英语部分,用汉字标注的音标发音。这种“洋泾浜”口诀的英语学习方式,也成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教育见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后,为配合农村扫盲教育,全国编写了各类杂字教材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其中包括1957年辛安亭编写的《农村日用杂字》,1983年朱起编写的《新编绘图庄农杂字》等。

可以说,不仅古代,对相杂字的教材对后世教科书普遍采用插图的方式,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图画识字的教学方式绵延流长地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之中。作为主办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表示,这可以启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编写好具有中国价值的、中国立场的、中国智慧的优秀教材,也可以通过教科书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民族复兴带来更多的启示。


阅读原文
记者丨徐瑞哲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中国新闻网丨全本《新编对相四言》亮相上海 讲述绵延至现代教育的图画识字教学方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丨比欧洲人至少早200年!中国版蒙学教育不应被“湮没”
新民晚报 头版丨《新编对相四言》在沪展出澄清世界教育史一个事实 图文对照教识字500年前中国首创
新民晚报丨中国首创用图文对照教儿童识字
周到上海丨你见过500年前的幼儿读物么?这本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早于西方200年!
东方网丨500年前的小朋友如何看图识字?来看看这本15世纪的“图文教科书”
青春上海丨听!“私塾先生”讲解最早的图文对照蒙学课本
话匣子丨500年前的儿童是如何看图识字的?第五届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大开幕
第一教育丨500年前的儿童是如何看图识字的?
劳动观察丨原来,古人比我们更懂“鸡娃”!500年前的幼教读物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