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研后想从事冰川学的研究。”当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霸”杨玮琳在保研面试中说出自己心仪的学术方向时,在场的老师们有些意外。杨玮琳成绩优异,保研名校“热门”专业十拿九稳,怎么偏偏要学这个“冷门”专业?面对老师们的好奇,杨玮琳说出心里话。大三时参加的玛雅雪山野外实践项目让她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志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2017年,杨玮琳以成绩绩点第一、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保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称号,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SCI论文。
心之所向走出迷茫
尖子生也为前途而迷茫。大学时的杨玮琳,成绩绩点常排名第一,可在一次师生的谈心中,杨玮琳却说“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感到很迷茫。”但在大三那年杨玮琳参加了一门名为“野外实践调查”的课程,这门课程让她找到了热爱的方向,并在保研时选择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师从刘耕年老师。
“野外实践调查”是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堂鲜活的家国情怀教育课。在这门课上,杨玮琳跟随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前往甘肃玛雅雪山考察,师生们穿着厚重的登山服一步步朝着海拔4000多米的玛雅雪山进发。当大家气喘吁吁登顶后,周立旻指着眼前的古冰川地貌谈起了冰川水对西部缺水地区的重要性,将冰川保护之重要意义娓娓道来。
没想到这一幕就这样深深定格在杨玮琳的心里,这是她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冰川,不仅解答了她小时候心中的疑惑,更了解到冰川对于地球系统、人类活动的重要性。这让杨玮琳找到了愿意付诸一生的科研方向,立志研究冰川学的杨玮琳回到学校为了能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一直在坚持体育锻炼。

坚定脚步丈量大地
从事青藏高原冰川学研究工作,少不了跋山涉水。曾经有人问杨玮琳:“在西藏,开车几百公里景色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会不会有审美疲劳?”但事实是,每次踏上野外考察的道路,都让她觉得非常兴奋。转个身,换一个角度,都是不一样的风景。“累不累?”当然累,高原科考说不累是假的,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背着仪器在海拔5000米的冰川脚下徒步一整天是常有的事情。然而,看着日渐退缩的青藏高原冰川,杨玮琳思考更多的是未来冰川的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亚洲水塔”在未来的重要意义。正如86岁高龄还前往川西高原考察的崔之久先生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平凡生活创造甜
从事自然地理研究离不开户外勘测,条件本就艰苦。而做冰川学研究更得吃苦中苦,少不了爬雪山、登高原。但这个阳光乐观的姑娘为平凡生活里不断加糖,享受着奔赴梦想的美好。她说,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适时的享受是为了高效的工作。“地理人”的她看遍了祖国的大美,也善于发现身边一草一木的美好。于是,她选择在忙碌之中的早上十点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除了杨玮琳,在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每年有近一半保研毕业生主动选择国家急需的基础研究领域,从事自然地理研究,只为守护绿水青山,助力脱贫攻坚。
阅读原文
来源丨中国大学生网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