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丨赵耀 王建新:穿越百年时空的五四精神,诠释出什么才是“青春的最佳注脚”

发布者:戴琪发布时间:2021-05-05浏览次数:312


  102年前,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群热血青年心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挺身而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的传承;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的延续。跨过百年历史的栈桥,凝望民族复兴的曙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牢记五四的苦难辉煌,赓续五四的精神血脉,扛起今日的使命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推进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时代征程中,用拼搏磨砺青春底色、用奋斗谱写青春乐章。



回望五四运动,重温青春记忆


  五四运动时期,广大先进青年于民族危亡之际,以热血与激情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青春赞歌,用理想与斗志书写了一卷刻骨铭心的青春华章。

  五四运动掀起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青春大潮。1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山河破碎、风雨如磐。1919年,当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国民沸腾、群情激愤,长期积聚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不可抑制地在青年学子的身上率先喷发。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3000余名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走上街头,他们满怀爱国激情,为拯救民族危亡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呐喊,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帷幕。这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犹如一道闪电划过中国历史的黑夜,点燃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照亮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前进道路,并且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历程。

  五四运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思想觉醒。五四运动时期正值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各种政治力量交错角逐的晦暗混乱之时,思想解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层出不穷,猛烈地冲击着两千年来以传统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五四运动爆发后,经过对各种思潮和政治主张的反复鉴别比较,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吸引了当时一大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具有广泛性和深层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经由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爱国进步青年聚拢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他们走出了书斋,走到了中国劳苦大众中间,实地把握社会民情,亲身体察民众疾苦,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工人群众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精髓要义,这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群众基础。

  五四运动展现了势不可挡、持久不息的青春伟力。一百多年前的那一代五四青年在国难当头、大厦将倾之际,肩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怀揣“甘于牺牲,不畏生死”的斗争信念,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扛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这场五四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的浩然正气和磅礴力量。当时的青年领袖风华正茂,如邓中夏25岁,张太雷21岁,周恩来21岁等。他们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安危连为一体,置生死于度外,奏响了爱国主义的唯美壮歌,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大旗。五四青年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青年力量,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儿女意气风发、坚强勇毅的青年形象。


传承五四精神,赓续青春血脉


  100多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历经百年风雨,五四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坚,始终在传承中融入、在继承中发展,成为中国青年的独特标识和青春力量的不竭源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高扬爱国旗帜。爱国主义自古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和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五四运动时期,正是一大批热血青年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和“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信念,拉开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巨幕。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而言,爱国既是本分和职责,也是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饱含爱国爱民之情,应将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统一起来,将个人梦想融汇于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之中,以求真、务实、担当、进取为重要标准,在不懈奋斗中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在奉献拼搏中彰显爱国主义情怀。

  以追求进步为方向,永葆进步姿态。追忆100多年前的五四大潮,青年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基,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中,实现了从信奉旧礼教、旧观念、旧封建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民主的重要转变,这种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革新意识成为五四进步精神的主体内容与基本特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大力发扬五四先驱奋勇争先、开拓进取的奋斗传统和进步精神,将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进行有机统一,从自身当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贡献聪明才智和奋进力量。

  以坚持民主为原则,发扬人民民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在五四洪流中,广大爱国青年高举民主旗帜,唤醒了中国民众的主体意识,并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推翻了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了自身的解放。从本质上而言,五四时期所倡导和追求的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而是旨在消灭剥削制度的人民民主。自五四以降,我国先后经历了由工农民主到新民主主义民主,再到社会主义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演化历程。历史和实践已然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民主精神,就是要坚持民主主义的重要原则,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适应本国的国情民情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想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以尊崇科学为要求,倡导科学精神。五四运动时期,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一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五四青年们冲破了封建愚昧的思想牢笼,用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态度、破旧立新的方法来认识社会与解释现实,也为沉疴百年的近代中国找到了一副标本兼治的科学良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传承五四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深入挖掘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与批判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以科学态度对待工作,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既要努力学习各种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提升自我的科学认识,又要学会运用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对各种愚昧的、迷信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及言论展开有理有力的回应与抵制,使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尊重科学、追求科学能够成为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方式与行为要求。


高擎五四火炬,激荡青春力量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复兴路上风华正茂。新时代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对五四精神的最好传承,就是在远大理想的领航下,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勇做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奋进者、开拓者,用不懈奋斗书写青春的绚丽篇章,用甘于奉献点亮青春的璀璨光芒。

  以理想为舵,把牢青春航向。青年一代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青云之志。当下,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在百年党史的学习中激发与增进广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校准青年的人生发展方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目标中把握青年的人生价值导向,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进行紧密相连,把自身抱负与社会民众的整体期待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进行有机统一,让人生理想在奉献服务中升华,让青春梦想在复兴征程中绽放。

  以时代为帆,砥砺青春前行。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引领时代。今日的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立足于百年党史新起点,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时期的中国青年,面临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当代青年要敢于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砥砺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坚强意志,磨炼攻坚克难、百炼成钢的过硬本领,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演奏好青春与时代的宏大交响乐。

  以奋斗为桨,释放青春活力。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要靠奋斗来实现,青春理想的巨轮要靠奋斗来起航。广大青年无论是埋首苦读的莘莘学子、开拓创新的企业先锋、潜心钻研的科技人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还是兢兢业业的一线工人、保家卫国的年轻战士、挥汗如雨的普通农民、任劳任怨的环卫工人,只要脚踏实地、敢于拼搏、不懈奋斗,我们就能标注出青春的最佳注脚,刻画出青年的最美模样。当代青年要在勤奋学习中积累知识,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在借鉴比较中开拓视野,在思考探索中创新思维,不断增强在劈波斩浪中开拓进取的本领,大力提升在披荆斩棘中奋勇向前的本事。展望未来,中国青年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相信广大青年能够用拼搏的双手和奋斗的汗水书写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我的无悔青春。


阅读原文


作者赵耀 王建新(作者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