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哲人共话冯契:他的哲学就是他的自传

发布时间: 2015-11-03


“一边关心‘中国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一边怀揣问题意识,用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对话”,这就是冯契——一位20世纪下半叶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昨天下午,文汇讲堂延续甲午之春“哲学季”精神,一场《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的讲座在“两轮对话,八位嘉宾,镜头内外”形式下进行,来自华东师大哲学系的教授们,其中包括冯契生前的同事、弟子等,共话其人其学。上海电视台《大师》节目组总导演王韧携新片《冯契》前来,在两组对应片段中带领听众走近冯契。“冯先生其人其学是高度统一的,他的哲学就是他的自传”,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郁振华开门见山。

王韧:哲学家总要抓永恒的东西,但冯契又抓现实,所以他是大哲学家

郁振华:冯先生第一篇论文《智慧》便出手不凡,礼境高远、思辨精深、文辞典雅、是哲学的杰作。所以我常说清华之得冯契如北大之得牟宗三

整场演讲由《其人——保持心灵自由思考的爱智者》与《其学——智慧说体系和生活世界》两部分展开。冯契如何展开哲学创作,为何要创作“哲学史两部”和“智慧说三篇”,今天如何延续冯契提倡的参与“世界性百家争鸣”,贯穿讨论始末。

赵修义回忆冯契与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奈斯持续八小时的对话

于1960年进入华东师大工作的赵修义,与冯契共事35年,他回忆当年同事之间都以“冯先生”称呼冯契,表达敬仰。而在高瑞泉眼中,冯契的哲学具有“启蒙”性。和老师冯友兰不同,冯契对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融入了个人在大时代下的背景如革命经历。曾在研究生时代听过冯契讲座的顾红亮,潜心阅读十卷文集,“冯契是怀着时代精神来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运用自己的理论思考时代问题,并转化为哲学领域的具体问题”,如他自己所说,这是因为“有一种切肤之痛,内心有一种时代责任感”。

凝神观看纪录片《大师·冯契》

听众认真记录

虽然近代屈辱史对国人信心是一种消极的挫伤,但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回顾20世纪并瞻望新世纪的冯契,提出应当自信地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郁振华认为除了时代契机,哲学家个人天分也是具有自信的重要条件。陈卫平补充,这样的自信也来自于冯契对于20世纪中国哲学成就的吸取和融汇。他继承了清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既注重西方分析哲学,又吸取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注重人格培养的传统,后来在西南联大求教于北大汤用彤,吸取了汤先生从思想的内在矛盾分析哲学史的方法,也从汤先生那里领悟到佛学的“转识成智”的精髓,这样的视野和思想资源使其具有“对西方哲学做出中国回应的自信”。赵修义回忆,冯契对西方哲学十分关注并且敏感,这也促成了1980年春天,西方分析哲学维也纳学派成员、挪威哲学家奈斯在上海与冯契的一场持续8小时的西学对话。

杨国荣引用王国维“学无中西”的观点,指出冯契与世界的对话就在于“将学无中西的观念与世界哲学的构想联系”。顾红亮指出,这里所谓的对话,不一定是面对面进行观点的交锋,而是对哲学问题的关注具有“同时代性”。杨国荣认为“努力运用世界文明的多元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家也许比西方哲学家更有优势,因为西方哲学家往往只局限于他们自身的传统,而中国哲学家自近代以来就有会通中西的传统。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有底气参与世界性争鸣的原因。”这在冯契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今年是冯契诞辰100周年,曾参与收集冯契生平材料的晋荣东看来,这是一位具有“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哲学家,“不是纯儒,不是圣人,不是君子;有激情、有理想、有友谊。但最重要的真实的性格”。



图|陈颖 文、来源|文汇报 文汇讲堂 编辑|吴潇岚

 
     
版权所有 2015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