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希:师者之道学者风

发布时间: 2015-11-04


  胸襟广大的严师

在胡伟希教授的印象中,冯契先生首先是位严师。刚进入华东师大时,就听正在冯先生门下学习的杨国荣说冯先生要求很严格。果不其然,没多久,冯先生即要他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此训练哲学基本功。其实,冯先生本人就是榜样。冯先生可谓是个“多面手”,年轻时写过小说,参加过“左翼作家联盟”。对历史也很感兴趣,与历史系的陈旭麓先生交情深厚,时常探讨学问。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可以说冯先生本人的经历就给了他很大的学习动力。

冯先生做学问,是胸怀古今中西的。就古今来说,从冯先生的“智慧说”体系就可以看出,他本人的哲学创造即是总结古人的成果,接着随时代而变的哲学问题而讲的。就中西来说,冯先生同样吸取了西方哲学的积极因素,比如借鉴黑格尔的理论,用马克思的“历史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理论来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学说更是冯先生所有理论的“底色”,因而冯先生也被视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融合的典型人物之一。


  人格独立的学者


冯先生有句传之后世的话:“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这是爱智者的本色。”这句话正是冯先生本人的写照。

记得1984年华东师大举办“全国青年教师哲学进修班”,吸引了当时一大批爱好哲学和从事哲学研究的青年人参加。该班由冯先生主持,为期近两个学期,主要是上课和讨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哲学的讨论,其时,冯先生也正主持着1983年确立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哲学在当时是一个敏感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个禁区。冯先生却大胆地跨入该领域,并发掘出一批新中国建立以后不为人所知和被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评的对象的哲学家,比如金岳霖。也因为胡教授对中国知识论感兴趣,冯先生便鼓励他博士论文做金岳霖的知识论。冯先生历时三年,编写了《中国近代哲学史》(上、下),其中金岳霖部分即是由胡教授初步完成的。这个进修班也带动了一批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的青年,成为一支现今重要的学术力量。


心系社会的知识分子


哲学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冯先生正是这句名言的身体力行者。不管是他对哲学史的总结还是他自己的哲学创造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他对哲学史的总结,总是紧扣那些思想者们争论背后的时代问题,比如他总结先秦时期哲学论争的核心是“名实之辩”,而“名实之辩”来源于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而近代哲学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这一时代问题反映在思想领域则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

冯先生正是带着这样的社会关切从事哲学创造的。他的“智慧说”不仅回答理论上的问题,而且指向实践,因为“智慧”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发展”。因此他的“智慧说”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

阅读原文

作者|方金奇

来源|社会科学报

编辑|吴潇岚


 
     
版权所有 2015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