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骏:五四,与信仰对话

发布者:吴潇岚发布时间:2016-05-05动态浏览次数:143


  青年人的信仰,关乎抱负与激情,关乎品格与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信仰,更离不开青年的信仰。“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信仰?”“如何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校党委书记、人才学院名誉院长童世骏提出三个问题,带领师大青年人一起“读信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我校深入开展之际,为人院学员、青马班学员与团校学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什么是信仰?”


  童书记引述康德、雅斯贝斯、冯契等哲学家的话语,首先对信仰做了概念界定。信仰不同于意见、知识和一般意义上的信念;信仰与信仰者的实践承诺、专一意志和自得之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尤其是区别于心理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心灵生活”中,信仰占据核心的位置。尽管宗教信仰作为“精神鸦片”和“精神保险公司”受到马克思和毛泽东的批判,但人的生命如果只有放到一个更大的甚至无限的叙事当中才能具有更大的甚至无限的意义,那么,能提供这样一种叙事而又不违背科学知识的信仰,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什么是共产主义信仰?”


  童书记从今年出版500年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展开话题,谈到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并说道:“真正的理想,是客观历史规律与人的追求和想象的合理统一。”通过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到中国、从初级到高级的多重转变的简略叙述,童书记着重阐述了这样几个观点:如果把自己的实践态度搁置起来,我们是无法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正当性做出恰当理解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一定会按原样变成现实;能经得起挫折和苦难的重重考验,才算得上是真正具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如何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童书记借助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统一、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统一、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统一。”正因为这几个特点,做一名脚踏实地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就必须既安顿好大是大非前的价值取向,也经受住和平环境里的党性考验、维持牢平凡生活中的精神追求;既进行好客观条件下的主观选择,也实施好换位思考后的对错判断。童书记说,这样一个共产主义信仰者的典范,是既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也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李大钊同志,他以自己踏实工作和热血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今年不仅是《乌托邦》出版500周年,也不仅是让常溪萍、王申酉等共产主义信仰者经受对信仰的最严峻考验的历史事件发生50周年,而且是李大钊的名篇《民彝与政治》发表100周年。童书记强调,从李大钊的“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宗彝,今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民彝”的观点,到习近平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有继承发扬这样的传统,我们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书写好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童书记为同学们深度解读了共产主义信仰者的终极关怀,对师大青年人来说这是一场知识与精神的洗礼。但愿同学们经过这样的洗礼,能更好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仰,能使自己的这种信仰更有力地抵御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冲击,能更有效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